刘华才:厘清电子发票混淆和学校制度化拨款

Oct 18, 2024

10月18日宣布的2025年财政预算案,我希望政府有必要厘清有关电子发票的混淆。政府强行规定所有年收入超过15万令吉收入的企业,必须实行电子发票。此举措形同“发钱寒”,为了增加收入一刀切,拿正面对诸多困境和难关的中小型企业开刀。

我认为,政府应该给正在设法恢复“元气”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喘气空间,免得他们规模越做越小,从小型转向微性,微型转向无形,这对地方上经济都没有好处。无论政府怎么分阶段执行电子发票,要在一年内强行要求年收入15万令吉的业者必须实行电子发票的做法是霸道和不顾业者存活的做法。政府实行这措施是要透明化企业的报税系统,避免逃税,但却误伤小型企业,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压力。

政府要为中小型企业,量身订造合身衣服,但考量到当前经济成长并不如政府所言般的那么积极和亮眼,昌明政府就应该有体恤民意的昌明意愿和表现,任何影响广泛的政策都应该在实行前进行完整的资料收集和调查。保守估计、小型和中型企业占马来西亚所有企业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微型企业。虽然他们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不及国际大企业那般显眼,却是主要的就业岗位贡献者,是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驱动力。

尽管政府宣布年收入少于15万令吉的企业不需要给客户发出电子发票,但是,如果有参与较大公司供应链的企业没有完成连续交易控制(CTC)流程,可能面临被取消供应商资格的风险。政府把门槛定在年收入15万令吉,实际上是已经几乎横扫全部业者,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免除电子发票。每年收入15万令吉,意味著你只要每个月有1万2500令吉的收入就要实行电子发票,不管你开杂货店还是当小贩,都必须有e-Invoice,否则就要面对当局处分!

政府若真要执行更完善的税务系统,应该以收入来区分和分阶段执行电子发票,让有能力的高收入企业,如年收入达到40万或50万令吉以上的企业先行,在慢慢把门槛拉低,让企业界业者尤其是杂货商和小贩有更多时间去适应和调整。

另外,政府在过去两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并没有直接说明拨款给全国63所独中和华校的款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获得所谓的制度化拨款?所以,我对即将公布的2025年财政预算案充满期待,团结政府会不会明确宣布教育拨款给予华校和泰小。

在这之前,预算案中都有直接说明各个源流学校个别所获得的拨款总数,而在2021年教育部执行制度化公平分配维修拨款后,各源流学校只需要根据拔款总数计算,就可以明确知道本身所能获得的拨款数额。换了政府后,政府总是在这事项上遮遮掩掩,人民看不到也摸不到,只能用猜,难道这就是昌明政府精神?

黄家和反应总是慢半拍

同时,在教育部的行政偏差和官员小拿破仑的问题上,为何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在问题发生前后反应总是慢半拍,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处理与解决。华教确实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既然知道难关这么多,怎么没有加速处理?我很疑惑,行动党的领袖在当反对党时好像对很多政策的不公都有一套解决方案,怎么进去当官后却没有针对问题加以处理,把不公平不公正的政策给修正过来?

我认为,解决教育问题尤其是涉及华文教育的事项,除了需要华教人士同心协力,更需要在朝当官的主动和积极解决,否则问题还是悬而未决,甚至可能被扫入地毯,成为日后反扑的潜伏危机。

但我也认同处理教育问题确实需要保持乐观,保持团结,保持同心。在宪法保障下的教育制度更应该受到公平对待,只是回顾教育部在处理华教义演、大马教育文凭(SPM)优秀生进入大学预科班和最近的柔佛州师资大调动,若非人民站出来反对,恐怕这个事件还是会不了了之,甚至会在一些当官的领袖忽悠、模糊下被掩盖。